跳到主要內容

Roger Federer的GQ專訪全文翻譯

屬於Roger Federer的傳奇,將有結束的一天嗎?

屬於Roger Federer的傳奇本來應該要結束了。或至少他會帶著他的後網球過度時代優雅地離去。但在五年未拿下任何一座大滿貫,還有一整季因傷退出之後,今年一月,他卻繼續前進,並且獲勝了。第一次,他不像個鎮靜沈著的完人,而像是屈於劣勢的弱者。緊接著澳網勝利的餘韻,Federer帶著GQ前往他在瑞士山巔的家,我們在那裡了解他場外的生活,並知曉他花了多長時間,才感覺到他能做到一切,並跨越那些不可能。


(圖片來源:GQ)


對Roger Federer來說,地獄就是談論沒有網球之後的生活。這些年,這類問題不知不覺纏上了Federer,尤其是在他35歲後被傷病困擾,看似要逐漸離開球場的時候。記者都想知道:何時要退役?接下來會是什麼?也許是在轉身進入阿爾卑斯山之前的告別巡迴?所有體育界的人似乎都希望知道,在將近20年的偶像崇拜之後,他們該向何處寄出感謝函。

但就在幾個月前,某件離奇而無比非凡的事發生了。Federer違背了所有預測拿下今年的澳網冠軍,這是他的第18個大滿貫,也是5年來第一個。在18個大滿貫冠軍中,這個是特別的,「或許是最特別的一個」,他這樣告訴我。這個冠軍在長達幾個月的休息後才獲得,這也是他從青少年時期之後,第一次離開網球這麼長時間。會休息這麼久,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前一次澳網期間(幫女兒放洗澡水時)讓他痛苦不堪的膝傷,一部分則是因為他感覺自己已疲憊不堪。因此,在沒有競爭、沒有比賽的數個月之後,能在這個年紀回到場上,並在最具指標性的舞台上,面對最偉大優秀的對手Nadal,並取得勝利……令人感覺狂喜。

不會有比這更關鍵的時刻了。早先在巡迴賽一次場上的訪問,Federer承認了他的劣勢,這同時提醒了粉絲,2016年他唯一贏得的就是「GQ最型男」(一個由讀者投票的線上比賽,他贏過了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和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)。 「至少我贏了些什麼,」在談到長達14個月的冠軍荒時,他帶著些苦笑這麼說。本質上,這個男人的職涯幾乎總是被預測為勝利的一方,不困難、不費力的成為302週的世界第一。在許多人眼中,他就是空前絕後的偉大經典(GOAT, Greatest of all time)。同樣地,在墨爾本成為第17種子時,他知道自己沒有什麼機會,能進入四強就已經是成功。但,接著那一切就發生了。

「贏得澳網冠軍解決了太多太多問題,」正因如此,他感覺一切如此豐盛,或許還有一點因勝利而來的隔離感,他邀請我們在決賽五天後,前往瑞士逗留並休養生息。在他生涯另一個篇章開始的時候,跟我們談論網球,或不談論網球。他不僅僅讓反對與質疑安靜下來,也改變了一切的敘事。成千上萬的粉絲一定都感覺到故事就這樣忽然轉向了,Federer也感覺到了。他到底是誰?他到底是什麼?我前往山巔之間希望找出答案,並帶著一個簡單的問題。這是讓所有球迷像成癮者一樣,在每次打擊後不斷感到心臟抽痛的問題,也是他最起碼該回答的問題:在這麼多年不斷超越不可能之後,我們真的還能期待更多嗎?

***

蘇黎世最南端的凡貝拉位於瑞士的格勞賓登州,是個在阿爾卑斯山陵線上的村莊,距離時髦的聖莫里茲只要一個小時車程,與其說是平凡,更幾近於無聊。牧場裡有牲畜,配上馬克杯裡的熱紅酒,牛鈴叮噹碰撞的聲音。這裡就是瑞士了。Roger與妻子Mirka為了遠離城市生活和巡迴賽,在這世界之外建造了他們的山中小屋。他們認為此處的靜謐與「日常」是無價之寶,他說,這樣的美好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了。

「我認為Roger的『正常』正是他總讓大家驚喜之處,」Simona Halep現在的教練Darren Cahill這麼說。「大部分的人如果達到像他一樣的成就,一定會築起一道牆好屏蔽許多外界的事物,但Roger卻完全沒有。」

那麼,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山中,什麼才是「正常」?對一個空前絕後的偉大網球選手來說,什麼才是「正常」?

我們剛碰頭的時候,Federer看起來是相對更正常些,而且顯然非常「瑞士」:他穿著一件深色的高領毛衣、微鬆的羊毛長褲和黑色靴子。健行是Federer最喜歡的的嗜好(也是唯一的),但雪一直不停地下,加上他的雙腿也因澳網的比賽而疲累,因此在他的建議下,我們決定去吃Raclette當作午餐。這是滑完雪之後常吃的一種傳統的瑞士餐點,基本上就是一盤融化的熱起司。這並不是我所期待的。但我到底真正期待什麼呢?

在場上,Federer總是受到近乎非人的檢視。不帶幽默感的果斷。這個鋼切般的完美主義者有一個帶有工人風格的鼻子,與史上最強的正手拍,還有提摩西達頓時期的詹姆士龐德髮型。在一切如此生硬不自然到了極點之後,他還需要有什麼不一樣?但老實說,在一開始我們見面時,他非常輕鬆自在,沒過多久他就變得有些恍惚(他沒有喝醉)。他開著他的賓士載我們前往餐廳,我們談起了家人。我有些興奮地跟他說了我因某次意外而使用海洛因的事——那時我在南非,而Federer的母親來自南非。我試著找出我們的共同點,這是你與一個世界級的名人初見面時會做的事,然後Federer聽著聽著就大笑出聲。Federer是一個會瘋狂大笑的人嗎?誰會知道呢?就在這個用餐的時間點,我忽然開始懷疑,這一切是否只是一場秀?一場Roger在扮演普通人的秀?他扮演一個像我們一樣喜歡融化起司的普通人?(或許他真的醉了?)然後我才知道,這個傢伙選擇在家裡附近的公眾網球場預約打球,而非不選擇蓋一個自己的私人球場。想想這件事吧,不含贊助,他的生涯獎金超過一億美金,然後再想像一個本地的大叔因為Federer練習時間過長而將他踢出球場。

在餐廳裡(他們總是為了孩子生日而來這裡,或者就只是坐在那裡的露天看台),他被攔下來兩次與大家自拍。除了拍照,人們也想告訴他,他在澳網的勝利對他們來說有多重要,他們在電視機前顫抖啜泣時又是什麼感覺。Federer非常喜歡那樣。「我想大部分的人那時都希望我會贏,」當我們終於坐下來時,他小聲地跟我說,「看起來他們大部分的人都很開心。」

***

他又笑了起來,肩膀也跟著放鬆了下來,他的身體向前傾,臉上的歡愉讓他顯得春風滿面。假如以上這些對你來說也像是全新的驚喜,那麼以下還有一些事情或許也會讓你覺得新鮮。

Federer怕馬。(他問:「不是大家都怕嗎?)
Federer只有在碰到關於守時的事時才會生氣。(我遲到的時候真的超緊張。)
Federer喜歡藝術,雖然那也會讓他頭痛。
Federer不只是喜歡電影,他熱愛電影。他說他「活在電影裡」。他無法想像看電影時睡著。「怎麼可能有人這樣?」其實在墨爾本與Nadal交手的前一天,他和家人一起看了《漫漫回家路》,這是關於一個男孩在25年後,因意外而回到加爾各答找尋家人的故事,非常賺人熱淚。「電影結束的時候,我整個人都要崩潰了!」Federer大笑。「我當時想說:這樣又興奮又緊張的好嗎?畢竟明天應該是會非常情緒起伏的一天!」
Federer喜歡《樂來越愛你》,除了結局。
Federer喜歡快樂結局。
Federer沒預料到現在這個階段的成功,他說,完全沒想過,一點都沒有。「網球帶給我這麼多,」他強調,幾乎為他帶來生命中的一切,「這是為什麼我對網球充滿感謝,它打開了我的視野。如果我不是一個網球選手,我可能就住在巴塞爾,做一些普通的工作,對未來不抱有什麼偉大的展望。」

Federer深愛他的家人,凌駕於以上這一切。家人對他來說,包含了所有的一切。Mirka是他的靠山,她是前職業網球選手,兩人從2000年開始在一起。「17年後,我們走到這裡,並且一起完成了所有事,」他對此感到驚奇。他與父母的關係也十分親密。到現在他的父母看他的比賽時仍會非常緊張,也因此在巡迴賽時,兩人無法坐在彼此旁邊。(在家的時候,他的母親每次都會在他發球前對著電視說:發個ACE!發個ACE!)在家人的圈圈之外,最重要的是幾乎也像家人一般的團隊,然後是巡迴賽。他說,其他球員還有他們的團隊,就像「第二個家庭」,最後是巡迴賽的總監、組織、成員還有球僮們。
Federer總是享受寫感謝函給每個人。

午餐進行到一半時,一位男子拿著一個信封有些緊張地靠近我們的桌子,Federer看起來有些困惑。稍早在車裡時,我們經過兩輛馬車,Federer停下來並向其中一位駕駛打招呼致意,他們因為之前帶孩子滑雪橇而認識。桌邊的這位男士是馬車駕駛的朋友,他想向Federer展示一張免費乘坐馬車的禮券。Federer微笑地再三感謝他,甚至慰問他,使他不感到拘束。我已經看到這樣的情形好幾次了:瑞士人需要再三確認,好消除疑慮讓他們靠近自己的英雄。「我們尊重別人的隱私,不打擾或強行進入別人的生活,」Federer解釋,「如果你看到別人先做,接下來就會容易多了,但做那個破冰的人很難。大家都說在瑞士交朋友不容易。」

***

在我的經驗裡,人們很難真正理解他人做事的內在趨力,運動員更是如此,尤其是解釋那些關於他們身體如何達到連續的複雜力學,然後成就我們眼中的優雅。但我們都知道自己從何而來。在這塊因鐘錶和巧克力聲名大噪的土地上,秩序與甜美並駕齊驅,是什麼得以強化一個人,讓他跨越生理的限制,然後主宰這個充滿僵化慣例與精密計算的運動?尤其當一場比賽需要超人般完美無缺的高層次質量,長達五小時比賽裡,獲勝與否將取決於那僅僅一兩個正確的擊球或決定?

「打出不一樣的球,不一樣的角度,」他說,「用『你的』方式打球會讓你快樂。」然後他再度笑了,全心全意地。就像還有許多球賽等著他上場去打那樣。

我必須承認一件不光彩的事:我從來不是Federer的粉絲。我當然欣賞他的球技,讚嘆他打球的方式,看他如何讓自己進步——我注意他、模仿他、並對他十分狂熱。我是那種不只會看影片研究Federer球技,還會在起居室裡穿著他的內衣褲,試圖重現他球技的人。但這些與粉絲的狂熱並不一樣。

我的某些球友是真正的Federer粉絲。他們擁有他的球拍、運動鞋、有RF標誌的帽子。當他輸球的時候,他們就會崩潰;當他贏的時候,會有一點點難過,因為他們所能見證的勝利又少了一次。Federer的粉絲不只讚嘆他的比賽,更重視他所展現出的完形。場內與場外的正直、經典與無瑕。這樣缺乏瑕疵與污點的完美,反而是讓我有所疑慮的地方。作為一個粉絲,我需要某些讓我攀附的東西,或許是Murray的自毀、Wawrinka的乖僻,或Nadal讓人緊張兮兮的習性。基本上,人類就是容易製造悲劇性失誤,具有未戰先敗的傾向,並且時常在嘗試之中失敗。我不想驕傲地說這些,但偶爾會有這樣的念頭冒出來:當Federer的粉絲實在太輕鬆了。


***

但在山巔之中的某一刻,我內在的某樣東西開始改變。而這不只是因為我們兩個都喜歡吃raclette,我們興奮地談起他對網球的熱愛。球評播報時常老套地訴諸Federer對比賽的熱情,好像這是他與生俱來的一樣。我向他求證,但他說:其實並非如此。這答案讓我驚訝。他對網球的熱情,是一直到他進入世界前十後才漸漸開始的。「你認真的?」我問他,他又笑了出來。為了解釋這一切,他跟我說了個故事。

2001年,Federer在溫布頓第四輪打敗山普拉斯。那時候他19歲,一切都還未定型,但他已在法網首次進入大滿貫八強,也是從那時開始,大家開始知道他的名字。而在溫布頓,他則要面對這個曾七度獲得溫網冠軍的偉大選手——日後這個選手將最常被拿來和他比較,這個選手也維持著所有日後一一被Federer打破的紀錄。「我曾體驗過網球的最高殿堂,」Federer說,「那也是我第一次進入溫布頓的中央球場。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與山普拉斯交手。那次我在第五盤以7-5獲勝——跟這次和Nadal交手非常相似。那時我19歲,並且忽然明白了:我的天啊!網球的意義原來不只是在瑞士的某個冰冷場館裡練習。這就是所有關於網球的一切,是網球之所以為網球。我知道我想要在某天回到這個這裡,我喜歡跟這些人比賽,比起在小球場我更愛在大球場打球……就在那一瞬間,一切忽然有了意義。為何重訓、為何跑步、為何總是在巡迴賽的時候提早到達、為何要設法在晚上好好休息。我們逐漸了解每個微小細節有多麽重要。因為那讓一切有所不同。」

我們所定義的Federer生涯對手並不是山普拉斯(Federer並未再度與他對決),而是Nadal。這也是為什麼在今年澳網的最後一個週末,球迷們會如此充滿懷舊與感傷之情。女單決賽上演的威廉斯姊妹對決,就像Federer與Nadal一樣,是30歲以上的選手對戰組合。事實上,這四個人同時在決賽出現已是九年前,2008年的溫布頓。

費納對決是一場如同史詩般華麗的比賽,而在一般想法中,Federer面對Nadal在許多重要統計數字上都已趨於弱勢多年。面對Nadal,他在澳網11勝23敗,大滿貫紀錄則是2勝9敗。因此在這場比賽中,Federer少見地似乎是更需要證明自己的那個人。

這次像個復興的故事:這兩位同樣帶著髮帶的歐洲老友,再度活躍於自己的職業生涯。Federer說自己當時「超級無敵緊張」,這說明一件事:直到現在,他仍然會在上場比賽前感到緊張,「其實這讓人覺得有點煩。」這場比賽打了五盤,將近四小時,我跟其他所有人一樣熬夜看球。ESPN的紀錄則顯示,那天美國時間的凌晨三點,澳洲仍有將近450萬人在觀賞這場比賽,歐洲則有110萬觀眾。這是一場不能錯過的盛事,我們都能感覺道,那就像難得一見的彗星,可能將不會再出現。

Federer記得比賽之中的每一分,就像他對其他球員的比賽那樣,他有好到令人討厭的記憶力。其中一個致勝的關鍵是他充滿攻擊性的反拍。他那史無前例的優雅單反,一直是他面對Nadal高彈跳回球時的弱點,相較於雙手反拍的球員,如阿格西、錦織圭、Nadal,單反選手就是比較難在肩膀的高度積蓄力量回擊。但在態度與姿勢上精細的微調之後,Federer找到了新的角度與漏洞回擊Nadal。接下來一切進行得如此迅速。Nadal拿下了第二盤。Federer取下了第三盤後,Nadal再度拿下第四盤。每球的來回之間,張力逐漸升高,直到第五盤Federer再度居於弱勢。Nadal氣勢正旺,看來冠軍似乎是Nadal的囊中之物了——但瞬間形勢再度轉換。觀眾們強烈希望Federer拿下勝利,這並不奇怪,Federer無論在哪裡比賽,那裡都像是他的主場(因為他的個人魅力、贏球勝率、清新形象,誰知道還有些什麼)。就像Cahill告訴我的,「我從來沒看過像Roger這麼受到歡迎和愛戴的運動員。」但這場比賽直到最後一分的出界判決為止,始終不分軒輊。令人無法置信。讓全世界都驚呆了。

我問他在真正確定結束之前的最後那一刻是什麼感覺,當時電視螢幕裡的他看起來緊繃而寡言。「非常謙卑,我想,」他這麼說道。「甚至到那個時候,我都覺得他(Nadal)會扭轉一切,我還是有可能會輸。」

但最後那一球被判為界內。就在那一分,每個人都可以看得出來,他的臉色瞬間溫和了下來。

***

那麼這個冠軍跟其他的相比有何不同?Federer說,2009年法網是特別的,當他最終獲得生涯全滿貫並追平山普拉斯14座大滿貫的紀錄。然後在幾個月之後擊敗Roddick,寫下新的大滿貫紀錄——那個神奇的夏天,Mirka還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女孩。但Federer仍然認為,「這個冠軍非常不同。」比傳說少一點,卻又足以為後人稱道。在一陣子的靜默之後,Federer若有所思地說,「年紀大了之後,看事情的角度也會不同,你會更加平靜。有時候你會想要更多,因為時間已經不站在你這裡了。」

吃完午餐後,Federer與球迷在餐廳外照相。我們進到他的車裡看著風景。當我們開出滑雪中心的時候,一個滿臉不爽的青少年沒有走斑馬線,試圖直接跨越我們前方的路。(在瑞士,幾乎沒有人會走在斑馬線之外,並停在速度極快的車陣之中。)Federer十分生氣地慢了下來。那個孩子走了回來,厭惡地瞪著他。「五分鐘之內,這個小孩就會在推特上寫他差點被Roger Federer輾過,」我說。Federer笑了,「那我就會上推特跟大家說,那傢伙應該要走行人穿越道。」

Roger Federer到底是怎樣的人?他是瑞士人。非常一般,時常大笑。某種程度而言,他是90年代的產物。他曾將頭髮漂白,房間裡貼著俠客歐尼爾、麥可喬丹、艾伯格和貝克的海報。——還有潘蜜拉安德森。他摸著下巴說,「我把她貼在房門上。」他很有禮貌,他很挑剔。他是個喜歡電影的顧家男人。私底下的他有點傻,對有興趣的事情很認真,當他講故事時不介意自己看起來有點激動。基本上,Roger Federer是個洞悉一切的傻子。我很快改變想法,成為他的信徒,回到家後我馬上就買了一頂有RF標誌的帽子。畢竟,要做好他的工作,Roger Federer非得成為Roger Federer不可。一個紳士般的鬥士。一個帶領一切的男人。就像他說的,「我戴上了一張撲克臉。」這是他的致勝絕招。「你不會想將一切拱手讓給你的對手。一天到晚摔拍、吼叫等等,這些在我還小的時候做得可多了,但這樣做只是把你的優勢送給對手。最後,你會培養出一種屬於自己的慣有行為。像Rafa會輕微地抽筋,Stan有他自己的表情,我也有我的。你會形成自己的保護色。」

在我來瑞士之前,我問一群死忠的federer粉絲朋友,他們最想知道什麼。這個問題是:他們什麼時候該準備面對一切結束的那一天?Federer早就告訴我,他可以想像自己在未來的某一天教球的樣子,或成為電視節目的評論員,他不會完全排除這樣的可能性。但他能訂出一個確切的日期嗎?可能是在某個決賽輸了或贏了的時候,然後在一季的告別巡迴之後喊停?他要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轉身離去了?

Federer笑了。他想了想,「每次我有比賽要離家時,我都會問自己,我快樂嗎?因為這裡是如此美好,令人捨不得離開。所以收拾行李走出家門,坐進車子時,我都會想,這是我想要的嗎?還是我想要在家裡待久一點?而每次的答案都是:我很開心要去比賽了。我仍然繼續做著我心中認為正確的事。這是個測試。如果有一天那個時刻到來,而我猶疑了⋯⋯我曾聽說過類似的事。我的某個朋友到了機場之後就折返了,他無法去比賽,他需要看到他的家人。那或許就是職業生涯的終點。」他停了一會兒,有些什麼滲入了我們之間,然後他微笑了起來。「我們深深愛著這裡,但無論如何,現在我仍然樂意繼續向前走下去。」



*GQ專訪全文:http://www.gq.com/story/roger-federer-cover-story-2017

後記:我絕對是瘋了才會花一整天把GQ這篇Federer的報導全部翻完。算了一下約7500字,還真的是個閒人啊我。本來只是好奇這個封面故事寫了這麼長,到底在寫些什麼,網路上的新聞大多都只節錄了他開始對網球產生熱情,還有談到退役的兩段。想說自己來讀好了,讀一讀就忍不住開始翻。結果越讀越有趣,就覺得一定得翻完才行(算是某種怪異的強迫症吧)。

這篇文章與其說是專訪,其實還更像散文。不過很多國外的雜誌筆法都很像這樣,混雜了很多作者的主見與觀察,時序也常常跳來跳去,有時候更像是在寫小說或流水帳,不常讀的人可能會不太習慣,不過從這種地方觀察歐美報導與華文報導的差異也滿有趣的(扯遠了)。還有,可能因為是在GQ上刊出的文章,目標讀者不是網球迷,所以對多數網球迷來說如數家珍的事蹟或歷史,都不厭其煩地寫了很多細節,感覺有點瑣碎。

總覺得Federer的鐵粉讀完這篇可能會不太開心,裡面有些形容其實好像有點微微酸味。但我倒是滿驚訝,世上竟然也有像我一樣不吃「完美無缺」那套的人。由於在這方面跟我的觀點相同,所以透過作者的眼睛,卻好像更能說服我,讓我感覺Federer的普通和正常,然後也像作者一樣漸漸敞開心房接受這位前無古人的GOAT(Greatest Of All Time)了。

「就在那一瞬間,一切忽然有了意義。為何重訓、為何跑步、為何總是在巡迴賽的時候提早到達、為何要設法在晚上好好休息。我們逐漸了解每個微小細節有多麽重要。因為那讓一切有所不同。」這段話讓我忍不住眼睛有點濕濕der。永遠悉心做好每一件小事的普通與平凡,他正深刻地體認並從19歲那年就如此忠貞實行著。

畢竟也不是什麼專業,有些地方還是翻得不太順暢,可能也有些地方意思不盡正確。有興趣的人請好好享用,有錯想訂正也請不吝指教,讀得開心的話更是歡迎一起共鳴啊~~~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網球比賽時間愈來愈長,最好的方法是⋯⋯

由於現在的網球比賽時間愈來愈長,對選手的身體還有觀眾看球的品質都會造成影響。在幾個史詩級的對戰後,這樣的問題更加浮上檯面,去年ATP與WTA都曾提出要從制度面上改革,例如用no-ad或tiebreak等方式,讓比賽時間縮短。 不過卻也有人提出更極端的做法,這篇由 Marshall Fisher 所寫的專欄文章,就覺得問題根本不是比賽制度,而是球員們強迫症般的習慣。他呼籲:不要再跟球僮要毛巾、不要再挑球、不要再拍球、不要在發球之前瘋狂東摸西摸了!最好全部戒掉,只要一拖拉就警告罰分! (瘋狂拍球的小囧,以 youtube影片 製作而成) 老實說,這篇的極端程度讓人覺得「你是在反串」吧。不否認網壇高層對改賽制這件事所要達到的目標引人懷疑(到底是為了精彩的比賽還是為了錢),而球員的習慣動作有時候多少讓人有點不耐煩,我也覺得球僮拿毛巾這件事有點可憐(因為毛巾上都是汗真的很噁XD),但這整篇文章感覺好像有點矯枉過正了。而且覺得神經質本來就是比賽一部分的樂趣啊~都沒有人喜歡看這些球員神經質的動作,然後看得很開心的嗎?就像是無意義地看著老鼠跑滾輪一樣啊(有一樣嗎?)想當初被討厭的豆豆拉內褲,現在也成為了一段佳話(哪有)。 這些習慣動作之所以成形,是因為每個球員不同的個性所形塑出來。比賽是由人組成的,這些小細節也是組成人的一部分,我覺得觀眾不能只要求精彩的比賽,而強制去除那些自己沒那麼喜歡的地方。 再說了,發球之間準備動作很少的球員也不是沒有,大小威的準備動作幾乎都很極簡,甚至要球都只要一顆,但他們對上的時候比賽也不是絕對的精彩啊!就算把所有準備時間都快轉掉,也不能保證一場比賽到底是平淡還是高潮迭起。 這篇文章還呼籲大家在分與分之間不要坐下來休息,還說1937年的時候都沒有這種習慣!當然為了廣告而形成的習慣是有點政治不正確,但拿現代網球的強度跟1937年相比,會不會太不人道了一點啊!!!!那時候還是拿木拍欸欸欸欸欸欸!現在球員常常比到讓我覺得:拜託你們坐一下好嗎我不希望你們斷氣。 Marshall Fisher 常說自己比賽也沒有怎樣怎樣,為什麼職業選手就要?好想反問他:你又不是職業球員,咧否差很多好ㄇ!而且你自己沒這習慣,幹嘛要別人跟你一樣啊~~起乖捏! *** 以下是 Marshall Fisher 大叔的完整專欄文章翻譯,來源 在此

與錦織圭對決!日綜裡爆發的網球魂

喜歡體育又喜歡看日綜的人,一定都知道《體能爆發中》(日文原名《炎之体育会TV》)這個日本綜藝節目,不管中文還是日文名都看得出來,就是超熱血。 這節目製作跟卡司都是一等一,通常是由有某種運動專長的諧星與專業運動選手認真比賽。但為了讓兩方的實力更接近,會將規則稍微變動,使比賽更加拉鋸好看。節目還常常會發掘意外擅長某項運動的諧星,一邊讓觀眾驚訝「原來你對這項運動這麼在行?!」一邊因為認真比賽,形象為之一變,帥氣度大爆發!此外,這個節目每次也都真的可以邀到世界級的選手參與,兩邊互不相讓的認真比賽讓節目好看到不行。看完後每次都很想吶喊:教練,我好想打球~~~~~ 而熱愛網球的人,絕對不能錯過2015年0411這次節目的比賽!因為這次 與錦織圭的超認真對決 ,完全是有技術、有熱血、有策略、有臉蛋——說是集合了日本綜藝與網球精華也不為過! 2014年是錦織圭的球技上升年,年底他拿到美網亞軍,打進年終八強,並且世界排名上升到第五,創下無數個亞洲第一跟日本第一,所以完全成為日本媒體的當紅炸子雞,也漸漸開始上許多熱門綜藝節目。而主打體育競賽的《炎之体育会TV》怎麼可能放過亞洲一哥呢? 在此之前,錦織圭已經在《炎之体育会TV》比賽過兩次,但都是跟比較入門程度的諧星比畫,仍然帶有一點綜藝節目插科打渾的效果(這次的節目也有剪輯介紹)。不過2015年0411這次節目是三個小時的SP,認真程度完全不能比!錦織圭是其中一個單元,企劃名為「テニス★世界の"錦織圭"vs松岡修造軍」。松岡修造是在錦織圭之前,日本網壇最令人振奮的男網選手,也創造許多空前的紀錄(後來許多都被錦織圭打破,其他詳細說明可參考 維基百科 。),這次他要來一手打造可以擊敗錦織圭的生力軍,實在是太有看頭了。 這次的軍團成員也由松岡修造選出,由左至右分別是: 。前國會議員 杉村太蔵 。人氣男演員 工藤阿須加 。TBS體育主播 石井大裕 裡面除了工藤阿須加因為《偽裝夫婦》的快遞小哥一角而認識,另外兩個人我都不知道。他在《偽裝夫婦》戲份頗重,而且是溫柔又帥氣很討好的角色。他近年來人氣還不錯,都有演到一些收視不錯的角色,《偽裝夫婦》之後也有演出《阿淺來了》跟《房仲女王》。爸爸是職棒投手工藤公康,想必因此有不錯的體育底子遺傳。 估狗了一下杉村太蔵, 維基百科 有很詳細

《勝負反手拍》:網球兼電影迷必看電影

8月29日更新:今天華納釋出了中文版預告,我只能說:這到底是什麼爛翻譯啊?《勝負反手拍》?????真虧片商想得出來!直翻《性別大戰》還比較一目了然又搭上現在的兩性風潮呢。 *** 本來就很受注目的這部片《Battle of the Sexes》,在確認了由現在正火熱的艾瑪史東演出金恩夫人後,更加受到許多網球圈以外的關注。此外,還有《小太陽的願望》的導演夫妻檔執導,金獎導演丹尼鮑伊擔任製作,史蒂夫卡爾也將演出網球名將芮格茲,卡司超豪華。 艾瑪史東飾演的金恩夫人(Billie Jean King),是近代女子網球的重要人物,她有多重要呢?現在舉辦世界女網巡迴賽的單位(WTA,Women's Tennis Association,海報右下角可以看到組織Logo)就是由她創辦。因此許多女網選手在獲得重要比賽的冠軍時,不免俗地都會感謝她,因為幾乎可以說沒有她就沒有現代職業女子網球的存在。 2006年,美國網球協會(USTA)更決定將美網的舉辦場地冠上她的名字以茲紀念,以女性運動員命名場地的狀況無論在世界體壇與網壇都並不多見,由此即可看出她在網球界祖師奶一般的地位。她擁有12個大滿貫單打冠軍,16個大滿貫女雙冠軍和11個大滿貫混雙冠軍,以上紀錄中就有20個是在溫網獲得,這項紀錄則與娜拉提諾娃並列。 (演出金恩夫人的艾瑪史東(左),與演出芮格茲的史蒂夫卡爾) 關於金恩夫人的另一項著名事蹟,則因為她在性別平等上的努力。生在1943年的金恩夫人,面對性別議題要面對比現代人更多的挑戰,她因為一次意外事件而被迫出櫃(詳情可參考 維基百科 ),並因此成了美國少數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女運動員。她因此此失去一堆贊助,職業生涯面臨了更多的挑戰與壓力,卻反而無法退役,因為她需要賺錢好繼續打官司。 其中男女球員同工同酬與著名的性別大戰,都是她為性別議題付出的實際努力與重要里程碑。這次艾瑪史東主演的電影《Battle of the Sexes》就是聚焦在金恩夫人與前職業網球選手芮格茲的一場男女網球大戰。芮格茲(Bobby Riggs)主張女子賽事與男子賽事差距太大, 並表示像自己這樣退休的55歲球員也能擊敗現役的頂尖女子選手。兩人也真的在1973年的9月20日於休斯頓天文館球場進行進行對決,全世界共有超過1億觀眾收看了比賽,而最後金恩夫人以6